2007年7月1日星期日

那些搁置的话题和事

考试结束之际,终可以把之前想过要写却没有时间写的话题都补回来。

1000元爱情
一位04级男生为05级女生庆生,向面向公路一侧的宿舍成员派发牛奶和糖,成功在晚上依靠宿舍的亮灯和熄灯打出“I*U”(*表示心型图案)。活动对于主角而言当然异常成功,更吸引到大批同学围观。
在大家都讨论可以怎样恶作剧一下,以及讨论两人是否般配的时候,我就去随机“采访“几位女生的看法。当然结果是有赞有弹,基本焦点也是围绕那些围观的观众(太招摇vs无所谓),不过有一位受访者的回答就相当有代表性:
“看法?“
“都不新鲜啦,珠海也有做过。“
“那如果有人这样对你呢?“
“其实都几浪漫。“
也许我们从心底都希望能为某人/或者有某人对自己做至少一次这样“惊天动地”的浪漫之举,但又因为大家都是过于理性之人,结果往往成为看客而非实践家。思考下去,问题又回到校园恋情这一话题。从积攒记忆的角度,1000元无疑是“超值”了:
当大多数人都在赞电影很不错的时候,你能够自豪地说:我就是电影。
当大多数人都和恋人度过平凡的很多天的时候,你能够比他们多度过特别的1刻。
当大多数人都在想我也能做到的时候,你早已做到了。
等到告别校园的时候,所有人都发现,想要再让几百人为两个人祝福,几不可能。属于过去事,不再能重现于将来。
诚实地问问自己吧,在校园里拍拖真的是要一位终身伴侣,去accomplish 人生的Biological Purpose吗?还是要一位一起上课下课,一起吃饭聊天,一起自习,让自己能更充实和快乐起来的异性呢?如果从为自己积攒记忆的角度看觉得非常自私,那从为对方积攒一段美好的回忆的角度看,是否就减轻许多负疚感?

人活在记忆中,也可以说活在过去。最常的反驳就是:人是活在当下。诚然这两个论点的基调不同,本没有什么比较意义。论活在当下的,强调积极把握时机的意义;而前者,谈的是活着的本质。是什么区别于一个10岁的人和一个0岁的人?是记忆。记忆赋予了我们生命最有意义的东西,从某种角度讲,记忆就是我们的生命。我常常思考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再生,但所有的记忆都被抹除,那将怎样?最终我发觉这并不能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即便你活上千百轮回,也不知道自己曾经活过,过去的一切爱恨情仇,都灰飞烟灭。所以记忆给予我们“活过”的证据,并左右了很多我们未来的决定(试想像如果你生在瑞士,那你还会用中文来思考吗?)。
所以,请趁校园生活尚未结束之际,多多考虑有什么事情是只能够在校园里accomplish的吧。把人联系在一起的力量,正是人人之间彼此分享的记忆。1000元不过值1000元,但记忆却是无价的,就像那逝去的时光与生命一样。

大学
又再次提起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的这句话:如果大学教育不能使你更加自由,反而为你戴上枷锁,那请不要接受你的学位。
在大学城允许校间选课之际,各校却仍然要对跨校的学生征收额外的学分费用,并且有敢于“尝螃蟹”者,在修了他校的课程后,被母校公然地不承认。这是一事。
在本期末,多数人都为编译原理而愤怒:我们花费了整个学期的时间在上边,而评分指南依然告诉我们:学得太差。令人恨不得马上跳离这个领域,然后工作或是干个什么别的。同是本个期末,我们开始了选导师的工作。选导师是非常郁闷的事情,因为只要你喜欢的方向不在导师兴趣之列,基本上你也只能顺从导师的意志又或者选那些不指导的导师。
最终我发现,中国培养本科生的目标,其实是面向那些希望考取MPhil或者PhD的学生。基本上大学同是被看作搞学术的地方,你想学到一些工作技能并快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最常得到的回答就是:那是技校的任务。所以喜欢搞学术、发论文的同学,自然是如鱼得水,飞黄腾达:几乎3年都在搞理论,然后你发现所学知识除了适合考研之外,几乎就没什么适合干的了。所以对于那些希望工作的同学,这四年中他们便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束缚;而对那些希望深造的同学,他们也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束缚在这个他们若干年前就选定的专业方向中。我们常常有人骂Sell & Marketing的人员如何如何对技术人员百般苛刻,可曾想过,如果大学把厉害的技术人员都培养成具有Sell & Marketing能力的全才,那又何以不能自己干起Manager的职位,而要把管理自己的工作拱手他人?
学术界或许有一种气质,就是不要接触到商业社会的浮夸。或许在某种程度上确有道理,但辩证地说,也就是某种程度上是错的。当学术界总是强调某些看似完美的学术模型因为某些大企业的意志而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运作方式?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考虑的是终极的性能,而对于所有的其他人来说,考虑的是Trade Off。我能用1块钱买到1的计算性能,便几乎不会掏2块钱买1.1的计算性能了。我们的导师说:当你走出社会再回到校园,便失去那种做学术的沉静的心态。到底是因为我们变得浮夸了,还是因为我们更了解自己而不愿再回到那个紧紧束缚却其实不适合自己的地方?
做学术者觉得自身拥有一种不粘铜臭的正义气质,但我想说,人生在世有所求者,除至上的精神境界外,无非名利。难道追求IEEE的论文数,就不是求名?为名利而奋斗,不见得就比那些不断追逐金钱的商人们高明和高尚多少。